懷孕期間由於荷爾蒙的變化以及寶寶造成的壓力,很容易引起痔瘡的發生。據統計大約有25%~35%的孕婦有合併痔瘡的問題,甚至有研究指出,到了懷孕最後三個月,八成五的孕婦都受到痔瘡的困擾,很值得注意。

痔瘡的問題來自肛門附近靜脈的腫大,引起灼熱、搔癢、疼痛的感覺,以及出血的現象。這些肛門附近的靜脈血管在一般休息的情況下會充滿血液,就像栓子一樣,預防糞便不自主的排出。而在解便時,這些靜脈內的血液會排空。但是當這些靜脈血管受到傷害時,無法正常排空血液,就會腫脹引起不適,甚至脫垂至肛門口外。解便時的疼痛及出血常常是痔瘡最早的表現,不過除了痔瘡之外,還有許多原因可能造成肛門出血,必須經由醫師確診後才能放心進行治療。雖然許多症狀輕微的痔瘡可能會自動痊癒,但少數的患者若沒有接受適當治療,可能會引起發炎、肛裂或肛門脫垂等更嚴重的合併症。

懷孕本身容易造成痔瘡的產生外,便秘、低纖維飲食及水份攝取不足都容易引發痔瘡。因此孕婦在懷孕期間,更要注意膳食纖維及水份的攝取,養成良好的排便習慣,使用軟便劑改善便祕問題。但若在懷孕期間出現痔瘡,則治療的目標以緩解疼痛症狀為主,因為許多的痔瘡問題會在生產之後自動改善,手術治療最好等到生產完一段時間後再考慮進行。

若是出現痔瘡的症狀,除了飲食及便祕的控制之外,溫水(40~50℃)坐浴十分鐘可以緩解肛門疼痛
,也可以使用痔瘡的外用藥物來治療。痔瘡藥物的成份大多含有止痛劑、消炎劑及類固醇,一般認為這些局部用藥對胎兒是安全的,雖然目前並沒有嚴謹的臨床試驗來證實這點,但是臨床上並未發現會對寶寶帶來傷害。若是保守治療一個月後仍然無效,深受痔瘡症狀困擾的孕婦,才會考慮進行外科手術治療,包括切除手術、硬化治療及冷凍治療。肉毒桿菌毒素也可以用來治療痔瘡,但為了保護胎兒安全,不能用於孕婦及正在哺乳的婦女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hu182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